日本李小牧 駐日作家李小牧看日本人孝道
同為亞洲人,同是使用漢字的民族,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卻大相徑庭,日本的孤寡老人失蹤事件頻發問題,對于一直以來接受“百善孝先行”教育的中國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但也許這樣的差異背后,是中日家庭價值觀不同所導致的。
大家知道1988年來到日本的李小牧,買的第一件“上等貨”是什么嗎?當時為了湊足語言學校的學費和生活費,我做了好幾份兼職:在情侶酒店做清潔工、在日本料理店做洗碗工、在Gay吧做舞者,我買的第一件“上等貨”便是中國的電話加入權[譯注:相當于給座機開通國際長途業務],時值20萬日元,而在中國如果有這么多錢,都可以買下一套公寓了。
我安電話并不是要打給留在中國的小情人(笑),而是打給留在湖南老家的父親。雖然現在用電腦可以即時發送郵件過去,當時只能通過書信進行聯絡,寄一封信到中國要花半個月。之所以舍得花這么多錢,全是因為自己一心想盡孝,“無論如何也想讓父親聽到自己精神的聲音!”
順便告訴大家我現任中國籍妻子——這是我們第2次復婚了——在上次復婚后為什么又要離婚的原因(笑),因為她說想回南京,親自去照顧身患重病的母親。妻子雖然有哥哥姐姐,但是他們都忙于工作和小孩,父親身體也不好,而當時我為湖南菜館分店的開張還有著書的出版,忙得團團轉,還大吵了起來:“憑什么連做飯洗衣都是我做啊?!”現如今回想起來,我終于痛徹心扉地理解她當時的心情了。
中國的電視媒體、報紙還有網絡都大幅報道了日本老人失蹤事件頻發的問題,在日本國內約有200多名100歲以上的老人失蹤,100多歲的老人尚且如此,那么被子女“拋棄”的不足100歲的老人人數應該會更多。
■中國人無法理解的“不盡孝道”
恐怕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理解“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去往何方、現居何處、所做何事”的感覺吧。重“孝道”的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了,子女不可能放下父母不管。所以在中國就沒有寡居老人遭遇冒充熟人來電進行詐騙的案例。
因為農村人口外出去城市打工的現象日益增多,所以可能有人會認為今后在中國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但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夫妻倆都外出打工了,但是他們的子女是留在農村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并且農民工們一般都希望在城市取得成功之后回到故鄉。
曾經我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如果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小孩同時落水的話,日本人會先救孩子、美國人會先救妻子,而中國人會先救父母?!?/p>
可以說,先救孩子或妻子的人都是出于人類的本能。保護后代理所當然,救助妻子也是出自動物“繁衍后代”的本能。而將父母放在第一位,則是出于人類獨有的情感。我常說應該更重視“愛情”的“情”。在性方面厭倦之后“愛”就會消失(笑),而“情”卻與性無關,可以對任何人傾注。
■不對父母“報恩”的日本人
我覺得最近的日本人都不“報恩”了。對撫養自己成人的父母盡孝,并不是過時的老思想,實際上這才是最文明的行為。同為亞洲人,同是使用漢字的民族,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卻如此大相徑庭,還因為家庭價值觀不同。
中國人至今也還是大家庭主義,認為家人越多越幸福。在我和日本籍妻子結婚時,邀請女方家長參加我們的新婚旅行時,他們大吃了一驚(笑)。中國不論貧富都是同樣的家庭觀,并且往往家庭越貧窮,家人越是團結。在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之后的30年里,即使拜金主義橫行,但只有家庭觀沒有變。
之前我總在中國人面前炫耀“重禮的日本人比中國人更加恪守孔子教誨!”??梢侨缦碌男侣剛鞯搅酥袊?肯定會有人認為我那是在說謊。我聽說在很久以前,日本有“棄母山”的風俗,但是現代日本應該是社會安定、人們安居樂業的文化大國,居然還存在子女拋棄父母的現象,完全就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啊。
正如大家看日本對中國游客的期待程度會想到的一樣,我不由得認為最近的日本是不是患上了 “中國依存癥”的頑疾?;旧衔沂窍M毡灸軌颉白粤Ω钡?。不過,如果將來日本社會老齡化現象嚴重,日本全是“老人”的時候,我們主張“大家庭主義”的中國肯定不介意照顧日本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