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希望工程 張勝利:“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人
1998年10月13日上午10時,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桃木疙瘩村一座嶄新的4間磚瓦房校舍里,舉行了一個簡單而別開生面的任命儀式。淶源縣教育局鄭重地任命張勝利為桃木疙瘩小學校長。這天,全村13名學生和鄉親們聞訊趕來,祝賀“希望工程”第一位救助生成為自己母校的第一任校長。
桃木疙瘩村地處太行山南端的深山中,氣候惡劣,水貴如油,群眾生活十分困難。1989年,張勝利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又隨之改嫁,上三年級的張勝利和弟妹成了孤兒,從此輟學在家。
淶源縣政協副主席車志忠曾多次到過桃木疙瘩。1989年,當他第三次來到這里時,村小學教學點已經解散。1989年3月,由團中央、全國青聯、少工委聯合創辦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成立了。
4月,青少年基金會李寧、楊曉禹到淶源縣調查研究,經車志忠介紹來到桃木疙瘩,當他們面對人走房空的破教室時,禁不住流下眼淚。10月,團中央宣布,在全國正式實施以資助貧困失學孩子為目的的“希望工程”,并首先救助桃木疙瘩村小學,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10月17日上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在桃木疙瘩舉行《資助就讀證》頒發儀式,張勝利等11名學生身著海藍色校服,向資助他們的叔叔阿姨一次又一次敬禮。
從此,張勝利這個名字便和“希望工程”連在了一起。重返校園的張勝利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刻苦學習。1995年9月7日,張勝利再次受到“希望工程”資助,進入上海市第一師范學校學習。學校為他配備了所有生活和學習用品,還專門為他制訂了一份“濃縮內容,專人輔導,加強實踐”的教學計劃,3名教師成了他的專職輔導員。
1997年6月20日,張勝利完成了他兩年的學業,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畢業前夕,有的同學為他在上海聯系好了工作單位;有的企業為擴大知名度愿意高薪聘請他到廠工作。
對此,他都婉言謝絕了。他站在了家鄉的講臺上,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教學上。由于他的辛勤努力,1997年期末統考,桃木疙瘩小學成績躍居全鄉10多所小學第一名。
如今,張勝利和他的另一名同事既當老師,又當保姆,辛勤地培育著山里的13個孩子。他每月收入只有200多元,卻資助著南石盆村4名貧困學生。社會各界給他本人捐助2500元,他拿出1500元資助貧困學生。他要讓希望工程精神永遠點燃貧困山區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