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闿被軟禁 文甘草譚延闿
在明清兩朝,士大夫能夠中進士而且點翰林,是科舉途上最榮耀的事情。做了翰林之后,不僅可以有機會外放考官,收若干門生,而且升遷特快,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位列卿相。不過,清末卻有兩位翰林公參加推翻帝制革命,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湖南的譚延闿。

譚延闿本是貴胄公子,父親譚鐘麟是清末的地方大員,不過面目相當保守。譚延闿是譚鐘麟晚年得的兒子,雖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似乎不利于優生,但這個老來子卻非常聰明,書讀得好,是光緒三十年會試的第一名,即會元。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老子和兒子唱反調的事特多,老子保守,兒子往往就激進,越是有出息的兒子就越有激進的可能。中進士入翰林之后,譚鐘麟死了,回家守制的譚延闿很快就跟鼓吹改革的立憲派攪在了一起,高票當選湖南咨議局議長。

接下來發生了辛亥革命,“山大王”焦達峰做了湖南都督,沒多長時間就被刺殺,譚延闿被推上都督的椅子,從此落入“革命陣營”。此后在湘督位置上幾番上下,時而省長,時而督軍,時而總司令,時而軍長,最后做到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院長。

譚延闿在國民黨內人緣極好,因他是文官,人稱文甘草。中藥配伍各有禁忌,唯有甘草跟什么藥都能配合一起用。凡被人叫作甘草的人,往往有特別好的脾氣,譚延闿為人之隨和,是出了名的。做官時下屬進門不用報告,有座便坐,有煙自取享用,而譚延闿不論什么時候,都和顏悅色,了無怒容。
即使被部下賣陣,差點做了俘虜,也不過是苦笑著搖搖頭而已,所以,他的第二個外號叫譚婆婆。大革命時期,國共時有摩擦,左派右派,壁壘分明,但是唯有譚延闿,左派大他站在左邊,右派大他站在右邊,兩邊的攻擊炮火,都擦不到他的邊。反過來說,這種人的用處也不大,做到行政院院長也不過是國民黨內各個實力派都能接受的作為緩沖用的沙袋,一個軍人政權的點綴。
譚延闿登上政治舞臺的時候,趕上了一個武人當家的時代,遍地烽火,到處打仗。譚延闿一介貴胄公子,不幸又是讀書種子,雖然據說在第一次做都督時曾經在武人面前露過一小手,可以雙手使槍,而且槍法極準,但依然沒有武人拿他當自己人。
他也沒有親自下部隊帶兵打仗,所以盡管他頂著那么多貌似軍閥的頭銜,卻從來掌不了實權。在那個時代,文人混在武人堆里,往往帶有很大的危險性,弄不好就會被上下左右的野心家們給犧牲掉??墒怯捎谧T延闿的好脾氣,這種危險對他來說卻似乎不存在。
下面的武夫可以架空他,出賣他,驅逐他,但沒有人敢冒湖南鄉里輿論的大不韙殺掉他。至于上面和左右的武人,由于他的圓通、對人不構成威脅,也會安全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說,譚延闿是近代的馮道,茍安于亂世,靠的就是心平氣和,處世圓通。
據說,譚五十歲那年,有人做祝詞曰:“茶陵譚氏,五十其年,喝紹興酒,打太極拳,寫幾筆嚴嵩之字,做一生馮道之官,立德立功,兩無聞焉?!弊T氏聞后,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連稱奇才。說實在的,這祝詞雖然刻薄了一點,但對于譚確實再貼切不過了。
譚延闿的時代,是中國現代的轉型時期??墒?轉型轉成了文官淪為驕兵悍將的擺設,只有像馮道一樣,心平氣和、唾面自干,才能文運長久,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悲哀。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摘自《張鳴說歷史:大國的虛與實》 群言出版社出版,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