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的藝術人生 以周小燕藝術人生為原型創作的歌劇合成連排
以音樂家周小燕教授藝術人生為原型的中國歌劇《燕子之歌》,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分段排練,昨晚在上海歌劇院完成了首次合成連排。該劇將于3月16、17日在文化廣場舉行上海首演后,5月上旬將赴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雖然連排采用鋼琴伴奏,但記者在現場依然深受感染。全劇選取了周小燕藝術人生的幾個片段,塑造了這位歌唱家、教育家平凡而又可愛可敬的生動形象,音樂流暢優美,幾位年輕的主演也有相當不錯的發揮。

創作波折多
《燕子之歌》的創作籌備過程波折頗多。去年初,記者就看到了該劇最初的劇本。擔任策劃和編劇的魏松和韓適都是周小燕教授的學生,盡管字里行間流露著對老師的敬仰之情,但由于兩人都是第一次涉足創作,所以劇本存在著較大缺陷。

雖然并不被同行看好,魏松卻認為:“周小燕教授是當今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的眾多華人歌唱家的老師,她雖然年近百歲,卻依然滿腔熱情地活躍在聲樂教育和歌劇領域。她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歌頌和學習的優秀品質,而歌劇是最適合表現的藝術形式。

”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上海歌劇院組織人馬對劇本多次討論修改,邀請作曲家奚其明譜曲,世博會會歌詞作者甘世佳作詞,并組成了由劉戀和熊郁菲扮演老年周小燕,張慧勇和吳睿睿扮演青年周小燕的主演團隊。

內涵挖掘深
記者在昨晚的連排中發現,四幕十三場的《燕子之歌》,盡管只有“生日”“求學”“任教”“使命”四個舞臺場景,角色卻多達3o多個。每個場景雖是周小燕藝術人生的一個片段,但戲劇內涵的挖掘非常充分,轉換得也十分流暢。
如周小燕在巴黎求學一幕,選取的是酒吧場景,她與猶太學生的相識、救援,與蓋世太保的周旋、抗爭,與同遭敵寇鐵蹄踐踏的外國學生的友情等,細膩深刻地刻畫了她的性格轉變過程,眾多的周折也合情合理地解釋了促使青年周小燕放棄舒適待遇決意歸國原因。
第三幕“任教”也并非平鋪直敘地講述她的教學經歷,而是選取“文革”中她在家擔驚受怕地教學生聆聽西方經典歌劇的真實素材,她與丈夫張駿祥的情感細節、她在與學生相處中流露的幽默和睿智,都讓人心生敬意。
音樂巧“混搭”
全劇的音樂雖為原創,但奚其明巧妙地運用經典歌劇的素材融入部分唱段,聽來顯得“混搭”。奚其明還為青年周小燕和老年周小燕設置了優美高雅的詠嘆調。強化周小燕性格的主題曲《燕子之歌》將通過獨唱、重唱和合唱等形式貫串全劇,甚至作為幕間曲構成戲劇發展的銜接,幾遍下來,就能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
據導演方紅林介紹,該劇的音樂目前已全部完成,作曲家潘國醒已開始為管弦樂隊進行編曲,舞美也正在根據文化廣場的三道舞臺轉盤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