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彤身法 祝大彤:太極八法秘訣詳解(一)

2018-04-24
字體:
瀏覽:
文章簡介:6079241_121803444184_2.jpg (20.07 KB, 下載次數: 0)下載附件?保存到相冊2016-1-19 10:04 上傳根據我多年修煉傳統太極拳對太極八法行功的體驗,初探,現介紹如下: 一.掤 ? ?? ?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 ?? ?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 ?? ? 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后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

6079241_121803444184_2.jpg (20.07 KB, 下載次數: 0)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2016-1-19 10:04 上傳根據我多年修煉傳統太極拳對太極八法行功的體驗,初探,現介紹如下: 一、掤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

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后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等等。

    “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

在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后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為什么?“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皠拧痹谌魏苇h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習傳統太極拳,認為“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

有人認為“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資深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用意,不能使肢體的各個部位出現勁力。我們聽一聽前輩先賢是怎樣議論勁力的。      武式太極拳先賢李亦畬大師在《五字訣》“一曰心靜”中闡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寫道:“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

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毕荣t講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極拳體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載或更長的時間也難成正果。       掤勁,太極拳習練者最早接觸的“勁”便是掤,師說,掤是往上過頭打在對方腳后跟的勁為掤。

簡單解,特別在揉手運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稱為掤。初學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極拳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練習是實實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在相當長的習拳過程中,養成出手用力的習慣。久而久之,用勁練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來,再向這些用勁練太極拳的朋友說練拳用意,不是用力,他們只是聽聽,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進,力練太極拳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初學者用力練太極拳,有的資深練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畬先賢“用意,不用勁”的教誨,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說:“你用意打我一次?!被蛘咦牧⒄f,提到:“不用勁打不出人去?!?      從“飄浮”拳理講,如果一方以掤打過來,手上不掛力,松空手掌,對方以力接,瞬間接手方腳下飄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擺動,腳下重心丟失沒有了根基。

通常說,“撥根”,撥對方的根,使對方失去重心,這是二人較技太極松空高手的揉手藝術展現。

掤法中闡述的“飄浮亦不難”,就是這個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勢十分重要,什么身形決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個松體,在雙人揉手中當然占據勝方的地位。

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掛力,是一個有力的勁力體當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訣》的“掤”法所說的拳理無可爭辯的是太極拳妙法,絕招。頂頭懸,彈簧力都是準確的真理性拳法。

唯有“先實丹田氣”,我們要研討研討。       楊氏拳訣,無疑都是經過博擊場上實踐過的真理性拳法?!跋葘嵉ぬ餁狻睏钍线\用也是正確的,可惜我們“門外人”未得真傳,不知如何去“先實丹田氣”。

我從學的幾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氣沈丹田”的,丹田氣和氣沈丹田是不是一種呼吸法,手中沒有資料。京城太極拳家吳圖南、楊禹廷兩位大師都不提倡氣沈丹田。

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輩高僧,親口對我說過,丹田練氣不存氣,也不提倡氣沈丹田,恐鬧出病患。        在二人較技中,掤勁也不是技擊中的打法,或稱不是唯一的打法。

我初學太權拳時,有幾位老師在講到掤法時,都以教學為主,不提倡將掤作為技擊的首要。以“太極八法”訓練學子,應該認為是上乘的教學法。太極拳的虛實可以解義為陰陽,請溫習陳微明先生記錄楊澄甫口述的虛實?!鞍颂搶?太極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這虛。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币陨咸搶嵍x,是澄甫大師的絕學立論。

同道應細心揣磨,潛心體驗。       以上太極八法秘訣簡單注釋,非用功之久不能融會貫通焉。限于對傳統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有不全面處,請同道補遺。

      關于勁的說法,在文中延用傳統和習慣說法,八法為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四正四隅八種勁。我認為此勁的說法是太極拳術語,不是說八種勁。

對勁的說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專題論述。 二、捋        捋勁義何解 引導使之前 順其來勢力 輕靈不丟頂        力盡自然空 丟擊任自然 重心自維持 莫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習練或較技中,遇到對方進攻首當其沖者為掤。

對方的打手從正面向胸、臉攻來,有自打在后腦、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腳后跟的威脅。

揉手的化解來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對方以右手打來,我將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對方以左手打來,我將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只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后發先制,打擊對方。

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

這是捋法的“力盡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楊氏“八法秘訣”中將捋勁,提到全身“重心自維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大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后,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以虛實分,左腿實,實足,右腿虛,虛凈,右腿實,實足,左腿虛,虛凈,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

從以上二位楊氏對穩定重心的重視和研究,并加以開拓重心理論發揚開去傳播國內外,令后人們扶額慶幸。太極拳極為關要的重心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

這里我們要試解南北兩代二楊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楊澄甫先師1936年在滬逝世,此時青年楊禹廷剛出道。當時中國印刷和通訊仍處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極拳的技藝也不可能傳播很快。

先師的重心虛實法也不會很快傳到北京。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在恩師的指點下強調虛實重心,以后發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維持,此法百年實驗已成為經典。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

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后學者給搞成刻板和復雜了。其實練太極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練煉,欲求得到什么。

拳論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币陨戏N種修煉者在操作中循規蹈矩,人體結構發生的變化,不是隨意練煉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訣”強調頂頭懸和不丟頂。

這個“頂”可解義為頭頂的頂和二人較枝在接觸點上的不丟頂。關于頂頭懸的頂,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的第八節“修煉陰陽頂”中有詮釋,不再多筆墨。捋義解,有“輕靈不丟頂”之要求。

要求太極拳修煉者要“不丟頂”是習練太極拳的嚴格規范,練拳修內功要守規矩。絕對不可以有隨意性,不尊師教。在接觸點上不丟頂,首先,身形堅持三不動:不要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關于三不動,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第十一節有詮釋)。

      楊澄甫的“八法秘訣”講的是推手要義,在推手較技中雙方接手“不丟頂”尤為關要。不丟頂屬于中定勁,中定在“八門五步十三勢”拳法中,是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點的位置,當然不應該亂動的。

楊露禪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導(吳圖南口傳)。我多年對太極拳的研習體驗到,如果“太極十年不出門”,中定功的修煉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進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這是多年修為太極拳綜合功夫的顯現。

      二人相接,或對方的手已經進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樣是接觸點,仍應不動、不丟、不頂。

當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體的修養,心意松,周身肢體松。要具備中定內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勸同道拳友,不通太極八法,關節不松又不熟節節貫串的松功,不可輕意與人較技,否則十次要有十次失敗,除非對方是用力者。

      中定內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煉“九松十要一虛靈”。此功法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詮釋。

九松:即從下往上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襠、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吸左右胸窩、圓背、馳頸。關于頂,王宗岳公提到“虛領頂勁”,我習練中體驗,認為資深拳家對“虛領頂勁”不難把握,這一拳藝對初學者有難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緊,不好操作。

我認為“虛靈神靈”即將精神置于頂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虛靈神頂,在操作時,頂上不要放意念,虛虛靈靈就可以了,將神氣,精神放在頂上一寸,便是虛靈神頂。

腳下松,經腳、踝、膝、腰、膝椎到頂。練拳時每動都松一次腳,松腳意思往上到頂,日久形成虛靈神頂。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從實腳下的重心點到頂,上下一條線,安舒中正的中定內功出來了。

再較技,勝多敗少,很有興味。太極八法,任你自由運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強手、高手化中走開,美哉太極揉手。      “八法秘訣”有八八六十四句訣,演釋出八八六十四手,這是圈內很多修煉家都知道的功法。

但詮釋有難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礙。        太極拳功成不是聽你說了什么,也不是單單看盤一趟拳。

可以這么說,太極拳是心靈和頭腦的功夫,太極內功講究身知、體悟。意思是身上明白,從身體反映出來的,驗證太極拳理的功夫。練拳在初級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將從腳到手的九大關節放松開,進而心、神、意、氣松,骨與肉之間也要放松,到中極功夫,達到全體透空,進而修煉到無形無象的無——周身上下摸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沒有力點,是一個空點。

       二人較技周身內外放松,也稱謂為規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釋是不是“引導使之前”“力盡”可以解釋為退去本力。

前輩大師經常教育告誡后學者,“太極功夫在拳里”,經常練拳,本力漸漸退去,內功上身。

修煉太極拳,人類是載體,載體不騰空,不清理干凈,沒有信道,內功怎么上身?如我們買房,空房我們才可以入住,身體內外松凈,內功方可上身,就是這個理兒。 三、擠       擠勁義何解 用時有兩方 直接單純意 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 如球撞壁還 又如錢投鼓 躍然擊鏗鏘       擠勁比較好理解,簡單解直接往對方身上用勁,或者往對方身上推。

      拳里擠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攬雀尾中第二動為右打擠,第四動左打擠。

右打擠,右掌為實手,左掌為虛手,右掌掌心對左虛腕脈門用意通過左虛腕打對方的胸背;左打擠,左掌為實右掌為虛,左掌掌心對右虛腕的脈門用意,通過右虛腕,打在對方的胸背。        在揉手較技中,初學者還不習慣運用虛實,陰陽變化,不管單手還是雙掌,接觸到對方肢體,不講內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

這種動作也屬于擠勁范疇之內的技藝。從太極拳習練解,太極拳套路均以弧線運動,沒有直線和橫線,也最忌走直線。

太極拳技擊也最忌直來直去直線推向對方。此動作屬于危險動作,以直勁攻擊對方,對方如果不俱備太極內功,硬碰硬,對方向左右轉動上身,極可化掉來勢轉危為安,雙方打一個平手。

在直來直去的推手中,陳鑫大師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為病手。聰明的太極拳習練者,或資深拳家不會去以直勁攻擊對方。如果被攻擊方身上有內功,九大關節松,且節節貫串,你攻擊對方身上,對方周身松空,又似彈簧,你打出直勁結果會“如球碰碰還”,沒有別的出路。

       初學揉手者不要上場就跟人家試手,除了失敗沒有別的出路。那么經常推,日久會不會提高技藝呢?不會。

如何提高揉手技藝呢?一練拳二練拳三仍然去循規蹈矩練拳。有的朋友不練拳喜好推手,這是“全民健身計劃”,找幾位志同道合者,經常推手也有益健康,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推手,與太極陰陽變化中的內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極八法是不是僅為掤、捋、擠、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對太極八法的運用有獨到的驚人之處。

他在教授我們推手時,每化解一次來手威脅時,要耐心解釋,每一種不是單獨運用的,如果使用不當,在對方威脅下難以解困。太極較技變化多端,雖然太極拳打法厲害出手見輸贏,但技藝多變也是技擊者在八法運用中也應隨機應變,要有實戰的應變能力。

       拳式中的擠,右掌打擠,左臂虛,左掌打擠右臂虛,如果打擠左右掌同時有力,這是最忌的敗著,此為雙重。在打擠時,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擠,在擠中向右10~15o向對方左肩的方向攻擊,對方就不舒服,這是擠中有采,請在實戰或訓練中研習。

      太極揉手技擊,內功修為是第一位的,肢體僅僅靈活不是太極拳人追求的目的。

四、按        按勁義何解 運用如水行 柔中寓剛強 急流勢難當        遇高則膨滿 逢洼向下潛 波浪有起伏 有孔無不入        按勁,從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語,按下葫蘆起來瓢,在太極揉手運用中,按勁是陰動還是陽動呢?乙太極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陽動。

不弄明白“按”勁在太極拳和揉手運用中的陰陽虛實,很難在技擊中有所突破。       從動作解析,從上往下按多為呼氣,呼為陽,凡呼氣的動作,多為主動進攻之意,按為主動下按故為陽。

實戰應用、生活中勞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干活帶著長把工具,如鐵揪,習慣扛在肩上。到達目地的,將鐵揪從肩上取下,此時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覺或稱為下意識在放下鐵揪的瞬間是呼氣動作,隨呼氣同時放下鐵揪,或者這么說,隨放下鐵揪隨呼氣,這里生命科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現象。

       太極拳講究呼吸但在內功尚未上身在修煉的過程中最佳選項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會呼吸。

很多太極大師他們教授學生時,大多不教呼吸,因為大師們以腳呼吸,有“呼吸往來于踵”的提法,腳呼吸沒法教學生,腳呼吸是多年修煉內功的自然法成。我過去從不在書文中解呼吸,在詮釋按勁時,用多些筆墨將太極呼吸盡可能闡述明白。

      太極拳修煉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我第一部在太極拳理論專著《太極解秘十三篇》開篇寫道:“若想在太極拳領域中探求個深淺,用常人的思維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審視。

想上幾十年,看上幾十載,什么也想不深,什么也看不透”。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極拳,用常人的思維方式去構想太極拳,想來想去,看來看去,無法踏上習練太極拳的入門之路。

      有人問,對方擠上來,是陽按還是陰按?我說,應以陰虛對付攻來的陽攻,太極拳人面對進攻,陽隱陰顯,這是很自然的太極陰陽學說在實戰中的應用。

對方單掌進攻掌向胸部推來,或雙掌向胸勁推,都稱為擠。此時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敗,因為你出力了,犯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勁”的道法,所以你無法解困。聰明的拳家此時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

此文說的是按,暫不談采、挒。在化解對方進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時,請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對方進攻的手,以虛按,空按為最佳道法和拳法。       請注意,欲化解對方向胸部的正面進攻,任何動作都是多余的。

只有自己遵照太極拳的特性,將自己周身內外,從腳到頂,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過到腳梢,以“九松十要一虛靈”虛空身體,如果你內功修持層次高,成為松體人,那么任何進攻速度,不管進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較有把握解困為安。

我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洞蚴指琛吩?“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這首歌訣,與古典哲學家傳道不傳藝不同,歌訣既傳道又傳藝,訣中告訴你,練太極拳,掤捋擠按是太極基本功,要認認真真習練和揣摩,在太極八法中要認真練好四正手的掤捋擠按。進而修煉:采、挒、肘、靠等四隅手。

“上下相隨”是關要內功。楊禹廷大師稱謂為“手腳結合”,京城另一位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他提倡周身上下內外“一致”,上下相隨是繼承,手腳結合和一致是現代太極拳家的重要發展。太極拳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只有繼承沒有發展,在技藝上還不全面,只有發展,才賦予傳統太極拳的生機,使太極拳運動有可能與時俱進,不斷前進。

       凡太極拳愛好者,以傳統練法,遇擠便按,按勢沒有錯,一定要把準好陰陽,按式多為陽動。

擠為陽,不能陽對陽,陽對陽頂牛,太極拳的陰陽學說是以陰隱對待陽攻,這是解困取勝的首要要素,否則將一敗涂地?,F將陰按式的動作道法,拳法介紹如下:        在二人較技雙方接觸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虛靈”規置好自己,虛位空松體以待。

當對方功來時要四梢(手梢和腳梢)空接手。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對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時,進攻方不但不敢進攻,心里想著如何盡早逃離,以解危機。

如果對方不察此危機仍進攻胸部以挽敗局,雙手似以勁力前推,這時我方是求之不得的。換一種思維方式,對勁推胸部的雙掌,我取陰式以不掛力的雙手,輕扶在進攻者的汗毛上,或輕扶在對方雙臂的衣服上,對方當即六神無主,雙腳發飄,只想著退出進攻早點逃走,其結果,對方逃不走,進不去,只等待著挨打。

       請朋友們試驗試驗,一方雙掌向胸部推來,接方千萬雙手不出力,按規范雙掌扶在對方臂上,那驚人的結果會出現在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