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晚樸正熙 廖遜評論:從李承晚到樸正熙

2017-08-14
字體:
瀏覽:
文章簡介:美國人有個老毛病--"老子天下第一"."人人都得向我看齊",無視別人的客觀條件,順我昌,逆我者亡.美國的政治民主經歷了200年的漫長進程,從占全國人口1/4的少

美國人有個老毛病——“老子天下第一”、“人人都得向我看齊”,無視別人的客觀條件,順我昌,逆我者亡。美國的政治民主經歷了200年的漫長進程,從占全國人口1/4的少數白種富人起步,逐步擴大到全民,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告完成,卻要求所有的國家“馬上按我的樣子辦”。

比如二戰之后被其占領日本和韓國,馬上就得建立起美式民主政權。當時連美國的黑人還沒有取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印第安人也才在當年取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權衡利弊之后,美國人決定保留日本天皇,于是日本政體就保留了許多日本特色。韓國廢除了君主制,就得搞不折不扣的美國制度。

然而韓國當時是個什么國情呢?“一窮二白,地小人稠”,絕大多數人口是貧苦農民,日本殖民統治36年,掃盲識字取得進展,但曾取消韓文學日文,是培養“二鬼子”的“皇民教育”。同樣作為“二鬼子”,日本企業在朝鮮半島大舉投資辦工業,重工業布局北朝鮮,輕工業和農業布局南朝鮮。

后來的朝鮮戰爭,又把南北雙方的工業打個精光。韓國只有極少數知識分子和小企業主,能夠算得上“溫和的中產階級”,卻要照搬早已實現社會中產化的美國制度。

好在韓國反日傳統悠久,“三?一起義”失敗后,一直有不少愛國志士在海外堅持抗日,還在上海建立了統一的流亡政府。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期間,隨國府遷往重慶。太平洋戰爭一爆發,流亡政府就和美國拉上關系,如今國家光復,當然回國掌權。

1945年9月,美國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在日本橫濱發表告朝鮮人民書,要求所有政府機關人員和雇員,一概各就各位,維持秩序保護財產,保全了舊政權公務員的飯碗,流亡政府回國只能在美式政黨政治空間施展抱負。當時韓國人積極響應美國號召,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紛紛組建政黨,但流亡政府威望無人能比,很快通過合法程序接掌政權,韓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留美博士李承晚當上總統。

李承晚深諳韓國國情,知道在這塊土壤上搞美式政治民主,成不了氣候。韓國儒家傳統深厚,人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恰恰是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才喚醒韓國人的民族意識。韓國人沒有民主傳統,習慣于皇上、長官或家長說了算,人民一貧如洗。一旦搞起美式民主,多數不保護少數,少數不服從多數,只知爭斗不知妥協,因而只適合威權統治??墒钦麄€國家在美國人占領下,知道又能怎樣?

好在這時南北分立,國家的另一半被蘇聯占領,成立了金日成為首的共產黨政權。美國人再橫,權力也過不去三八線。南北關系越緊張,美國人就越是得倚重韓國政府。在美蘇對抗的大背景下,李承晚馬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堅決反蘇反共,使用種種手腕把美國駐軍拉住,幫助他鞏固政權,排除異己,建立獨裁統治。

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和北朝鮮,再加上中國內戰中國軍頻頻失利,紅潮滾滾而來,美國人也只好對李承晚獨裁睜一眼閉一眼。在整個冷戰時代,這是全球獨裁者的拿手好戲——“養寇自重”。戰爭后期,中朝美韓談判進入關鍵時刻,為了防止讓步過多,李承晚居然不惜單方面釋俘,迫使美國人簽約永久駐軍防衛北方,此舉被后世史家高度評價,說他看透了美國人——我支持你反共,你就會支持我獨裁。

李承晚獨裁期間,對韓國現代化最大的貢獻,就是進行了和平土改,實現了地主階級向資產階級的和平演變,使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土地成為商品,為后來的經濟高增長掃清道路。

李承晚后來所以下臺,是因為腐敗。權力失去制約,美國的大筆援助落入各級貪官污吏的私人腰包。官商勾結盛行,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家罷市,人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李承晚只好下臺。然而接下來的9個月文官和黨人軟弱無力,各派勢力你爭我奪,政壇難以穩定,少壯派軍人樸正熙以不到4000人的兵力,干凈利落地發動政變,開啟了長達26的軍政府時代。

樸正熙之所以能迅速穩定大局,后人總結出三大原因:一是戰后大量裁軍,中下層軍官人心慌慌;二是示威學生自恃有功,不滿文官和黨人“竊取革命果實”;三是樸正熙個人在軍中屬非主流派系,不滿高層腐敗,早就聲言“政變凈軍”,團結了一大批少壯軍人。

政變之后,樸正熙連出幾招,令美國人刮目相看:一是狠抓經濟建設,制定計劃凝聚人心;二是頂住國內壓力,恢復韓日邦交,獲取大筆戰爭賠款,建設基礎設施,吸引日資美資,此舉至今仍受史家爭議,但在當時確實解了燃眉之急;三是派兵參加越南戰爭,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保持大量軍隊,穩定軍心,同時獲得大筆軍援,減輕財政負擔。

他又脫去軍裝,順利當選總統,完成了程序包裝。4年任期過后,他的斐然政績博得多數國民好感,連選連任。三任過后還不罷休,又于1972年發動政變,修改憲法,刪除總統三任的限制,成為徹頭徹尾的軍人獨裁政權。

樸正熙的獨裁統治延續了18年,1979年被暗殺,中斷了他的輝煌。此時韓國已經從無到有,建立起由軍政府一手扶植的龐大工業體系,從鋼鐵工業、電力工業、造船工業、汽車工業,統統是政府主導的大公司體制。斯大林力倡“優先發展重工業”,但蘇聯的重工業都是封閉型的計劃經濟產物,在國際市場上不堪一擊。

樸正熙同樣“優先發展重工業”,卻從一建立就是外向型,個個都是國際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中闖過來的,競爭力強勁無比,還能實實在在地賺取美金。先是靠低工資擠占市場份額,再不斷更新技術升級產業,得到鞏固。

樸正熙以開明專制鞏固秩序,同時埋頭經濟建設,走完了窮國變富最艱難的啟動階級。他1961年上臺時韓國人均GDP只有82美元,而在他遇剌身亡前的1977年,韓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028美元,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之列,大約相當我國2002年的發展水平。對于樸正熙的歷史地位,無論是韓國人民還是世界史家,都有定論。

此后全斗煥又把軍政府時期延長了8年。26年軍政府時代結束的1987年,韓國又接近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之列,大約相當我國的2010年。這個階段,軍政府越來越多地借助暴力,開始力不從心。

再往后民主化進程開始,軍人盧泰愚和與盧泰愚聯手的民主派領袖金泳三,先后當政到1998年,終于完成了向民主化過渡。其間在1996年,韓國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被富國俱樂部——世界經合組織吸收,成為高收入國家。與此同時,社會實現了中產化。多數人成為溫和的中產階級,再搞普選,政局就不會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