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晚政治 李承晚借戰爭排除異己屠殺左翼 鞏固獨裁政權

2017-10-26
字體:
瀏覽:
文章簡介:??? 在朝鮮內戰爆發前,南北之間就不斷發生武裝沖突.除了邊境上的沖突之外,北方政權還在南方發動游擊戰爭.但邊境沖突和游擊戰爭顯然不足以引來美國的注意,這時南北

    在朝鮮內戰爆發前,南北之間就不斷發生武裝沖突。除了邊境上的沖突之外,北方政權還在南方發動游擊戰爭。但邊境沖突和游擊戰爭顯然不足以引來美國的注意,這時南北兩方的首領都在觀察和試探美國政府的態度。

    永無休止的沖突甚至引起了右翼的內部分裂,連組織代議制右翼政府的希望都日漸黯淡。堅持民族主義或溫和立場的右翼相繼被排斥,最后登場的是以李承晚為首腦的右翼政府。依靠軍警統治的李承晚政府,前途顯然并不明朗。但對美國政府而言,在放棄這個陸上據點前,唯一可做的就是提供經濟援助。

    虛弱不堪的李承晚政府十分理解自己的處境,其自救的計劃就是在美國勢力撤退前,挑起南北之間的內戰,以獲得爭取大國干涉和援助的機會。盡管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武裝,以至于南方兵力弱于北方,但李承晚政府繼續推動對北方的進攻。對李承晚而言,進攻北方的計劃在軍事上是自取滅亡的盲動,但在政治上未必不是柳暗花明的機會。

對南方的左翼分子而言,這僅僅是黑暗年代的開始。早在內戰之前,南方政府軍和右翼武裝在追剿游擊隊時,就常常在農村中濫用暴行,甚至將其視為一種常規的戰斗手段。隨著內戰的爆發,政治暴行迅速蔓延,其中南方政府扮演了策劃和執行的角色。

在內戰之前,美國軍政府的政策激化了南方的左右翼沖突。最后李承晚得到軍政府支持,上臺組織右翼政府,對左翼勢力發動鎮壓,將大批政治犯投入監獄。與此同時,李承晚政府在境內建立警察體制,以“國民輔導聯盟”的名義對政治異議分子進行監視。由于政府規定了定量標準,在警察機關的強迫下,許多并無政治意識的人違心地加入“國民輔導聯盟”。

內戰爆發時,被拘禁的政治犯約有三萬人,“國民輔導聯盟”的成員更多。開戰之后,政府擔心這些囚犯被北方政權解放,并成為后者的支持者。在政府的命令下,軍警在各地分散處決了其中絕大多數人,這是內戰時期對左翼分子最大規模的鎮壓。

    除此之外,右翼武裝的暴行在南方十分普遍。北方軍隊南下期間,同樣實行了大規模政治迫害,其中部分原因是對南方政府的報復和回擊。隨著戰局的一波三折,政治暴行在交戰雙方的陣營中不可抑制地泛濫開來。

李承晚政府的鎮壓和敗退幾乎是同時的,在北方軍隊的進攻下,這個政府的命運一度岌岌可危。美國政府經過短暫猶豫之后,終于決定直接參戰。

    “韓國軍隊準備用機關槍射殺3500名政治犯,美軍將領剛開始還有點猶豫,但后來出于防止他們加入敵方陣營的考慮還是同意了……”這是1950年發生在朝鮮戰爭中的一幕。美聯社根據美國檔案局的解密檔案報道稱,在朝鮮戰爭初期的數周內,韓國軍隊和警察曾經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對左翼人士及其同情者進行殘忍的“大屠殺”,遭殺戮人數至少10萬,美國不僅坐視不理,甚至為其掩蓋罪行。

    李承晚的冒險得到了報償,避免了右翼政府的垮臺。經過內戰的拉鋸,右翼政府在半島南方的地位終于鞏固。這個政府的政治機器和意識形態,都在內戰中得到了極大的飛躍。在冷戰意識形態的背景下,右翼政府得以抹去先前的惡名,從叛國的殖民地精英,一變而為國家正統和自由的衛士。

    許多早年在日本殖民部隊服役的軍人,借內戰的機會在新政府中飛黃騰達。在李承晚去職后,開始了樸正熙將軍統治的十八年。這位被認為領導了韓國現代化運動的軍人,正是在日本殖民部隊中開始自己的軍事生涯的。

    朝鮮戰爭到后期,中美已經達成停戰協議后,李承晚依然堅持不肯退讓,反對簽訂停戰協定,要單獨打下去,同時其代表也退出了談判。他讓下屬發表聲明,反對這個協議,自己也多次出面聲言:“將繼續單獨戰斗,直到達到目的為止”,“不能接受如同對韓國宣告死刑的停戰協定”。

    美國知道李承晚的地位是靠戰爭支撐的,但美國不能因為李承晚而陷入戰爭的泥潭。于是,美國人不理會李承晚的態度。他們不參加談判,美國人就單獨參加。中朝方也知道美國有決定權,也就接受了美國人單獨談判的現實。

    正在雙方準備簽字事宜時,李承晚再次出來搗亂了。他指令軍隊扣留了在滄山、馬山、釜山、尚武臺四個戰俘營,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余人,并把他們中的許多人強行編到南朝鮮軍隊中去。

    李承晚單方面處理戰俘的事件傳到北京,毛澤東十分憤怒,指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做出決定,再殲滅萬余南朝鮮軍極為必要。

    彭德懷就在朝鮮前線對打擊李承晚軍隊的戰役進行布置,志愿軍司令部針對李承晚軍隊,調動重兵,準備從6月25日起,在寬達200余公里的正面開始此次作戰,重創李承晚軍隊主力,特別是重創其主力第二軍和首都師。這就是著名的金城戰役。

    通過金城戰役,美國政府認識到朝中方面在戰場上已有了絕對的主動權,在談判中是不會讓步的,如果不就此通過談判結束戰爭的話,美國就會長期陷入朝鮮戰爭,這將嚴重損害美國的全球政治利益。但是,他們還不能拋棄李承晚。保留李承晚及其軍事實力,可以抗拒中朝軍隊,也能夠為美國挽回面子。

    他們制定了一個既要停戰又要支持李承晚的“兩全之策”,一方面派助理國務卿羅伯遜到漢城同李承晚談判,再次實行安撫;另一方面在板門店向中朝方做出保證。羅伯遜與李承晚談判后,李承晚并不放心,因為羅伯遜只是一個助理國務卿。

    不得已,艾森豪威爾只能親自出面了,他在6月27日致李承晚的一份私人電報中答應說:不愿遣返的朝鮮戰俘將被轉移至非軍事區;美國不能夠單方面為政治會議規定一個時間限制,但是如果在90天之中一事無成的話,美國將會“考慮”退出的問題;美國將給予李承晚所要求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美國將愿意談判一項雙邊防備條約。

    李承晚接到電報后,明白自己的政治利益已經得到了,韓國仍然可以存在,便召見羅伯遜,向他表示:“總統滿足了我的所有要求?!?本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