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國畫家 “百家爭鳴”時 敢言筆墨先——記著名山水畫家張維國

2017-11-29
字體:
瀏覽:
文章簡介:2006年11月25日,張維國先生的40余幅山水畫精品在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視覺藝術館成功展出.這次由北京群眾藝術館.中國政協天津市武清區委員會和在京武清人聯誼會聯合主辦的"張維國山水畫展",共展出了張維國先化近年來精心創作的40余幅山水畫精品.這些作品充分展示出張維國先生在國畫藝術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在學術上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得到了到場觀眾和中國美術界領軍人物的一致贊譽和廣泛好評.[圖2 張維國 繞龍松]張維國先生不僅是一位文學素養和藝術造詣兼修兼長的當代山水畫大家,而且是一位

2006年11月25日,張維國先生的40余幅山水畫精品在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視覺藝術館成功展出。

這次由北京群眾藝術館、中國政協天津市武清區委員會和在京武清人聯誼會聯合主辦的"張維國山水畫展",共展出了張維國先化近年來精心創作的40余幅山水畫精品。這些作品充分展示出張維國先生在國畫藝術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在學術上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得到了到場觀眾和中國美術界領軍人物的一致贊譽和廣泛好評。

[圖2 張維國 繞龍松]

張維國先生不僅是一位文學素養和藝術造詣兼修兼長的當代山水畫大家,而且是一位熱心中國公益事業的慈善藝術家。本屆畫展,張維國先生慷慨割愛,將精心創作并珍藏的多幅精品盡數捐贈給中華慈善總會。出席本屆畫展的嘉賓,原政協副主席、國家民政部原部長、同時也是代表中華慈善總會接受張維國先生捐贈的中華慈善總會名譽會長閻明復先生在向張維國先生頒發捐贈證書時表示,要將張維國先生本次捐贈的全部所得用于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讓更多的"中國的未來"走上求知的陽光大道。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中國福利會主席胡啟立,北京市副市長孫安民,民政部副部長張漢興,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著名畫家王明明及首都藝術界名仕,張維國先生校友、師生等出席了本屆"張維國山水畫展開幕式暨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儀式"。

張維國先生于1966年畢業于北京市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原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88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北京群眾藝術館研究館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第三屆理事,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書畫藝術家研究會副會長。張先生12歲起就師從當代書畫大師郭風惠和山水畫大師徐北汀先生,80年代后師從山水畫大師何海霞先生,同時得到了黃永玉先生的親授。幾十年來形成了"傳統加現代"的鮮明的藝術風格和人文個性。

國畫賞墨,水墨山水更重用墨。張維國先生的墨色山水,雖無披紅掛綠,然壯美河山早已躍然紙上。張先生嫻熟的用筆,輕松策墨達意,使萬物形生,山水情具。群峰之巔、深山之腹,無畫不生萬物之象,無情不具撼魄之功。

張先生性情豪爽幽默,畫風張揚、個性鮮明,但行事低調,品格內斂,修養、天賦極高,詩、書、畫兼修,筆下每幅作品都含有深邃的律動,傳遞給受眾的是大美、大氣和無邊的想象。他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厚, 自然樸實且達意深遠,物華中透著幽美,恢宏中蘊藏穩重,

他水墨功力深厚。水墨之道,己超越技之表達,在用筆用墨上有許多自己的心得。在作品的表達上,他敞開胸懷,采取開放的態度,使自己的筆墨面貌一新,形成了以純熟的筆墨造型功力,熔光、影和墨于一爐的獨特畫風,成就卓越,使中國山水畫走上了新境界。仔細品讀張先生的作品,會發現他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力,強烈的明暗關系和濃郁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張先生水墨山水畫的張力和藝術表現力早已得到了中國美術界的充分肯定。

作為國內著名山水畫家,多年的潛心探索和研究,早已形成了張維國先生所獨具的繪畫語言和藝術風格。他的作品藝術表現形式愈顯成熟了,也愈顯分量了。這種成熟與分量,與其精純的筆墨技藝、深遠的作品意韻、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分不開的。

張先生的墨色山水,形式表達之難是顯而易見的。筆者曾聽到部分繪畫名家們言道:"搞畫的在表現形式上就要遜搞書法的一籌,原因是,既便是一個不會畫畫的,只要將赤、橙、黃、綠、青、藍、紫胡涂一通,也許就能成一幅畫。

不是說泰國的大象所繪就的作品還能賣出了很高的價錢嗎?況人乎?!而搞書法,沒有一定的底子確是不行,因為它只有一色可用,那就是墨……"。雖然這位仁兄說的是一些玩笑話,但也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既使墨能分出五色(濃、淡、干、焦、濕),不也比七色少兩色嗎,況且,能分出五色,那也得要"功夫"。

而張先生更是敢行他人之先,不僅要"弄墨",而且還要弄出個"墨色江山"來,果不其然,墨色江山出來了,非但不比"彩色江山"遜色,還別有一翻味道,使看習慣了七彩河山的觀者不禁感嘆:"原來中國的大好河山還有別樣壯美。"……

張維國先生的水墨山水畫,筆墨潤秀,構圖清逸,墨色淡雅,氣象生動,所表現的或名山大川,或田園耕景;營造的是如詩如歌的典雅清新、情韻深遠的寬闊意境,這正是張先生水墨寫意山水畫的鮮明特征。很顯然,這種風格源于中國文人畫的水墨傳統。他用具有書法筆意的線條,書寫出如夢如幻的秀美江山。筆法生動但不失沉穩,筆力勢透紙背,浸墨染色江山。好一幅"好河山何需七彩點綴,大氣象還看一墨生輝"的壯美畫卷。

中國畫家歷來講求多方面的修養,張維國先生在這方面是很突出的一個畫家。他不僅畫出了南方山水的"秀、潤、活、靈、趣"的特質,又畫出了北方山水的簡約蒼莽、豪邁奔放的渾厚之美。在創作中張先生大膽吸收前人藝術之精華,在筆墨方面,運用了傳統的繪畫技巧,寫意的筆墨手法,創新的布局構思,現代的筆墨語言,我畫我法,集歷代大師的筆墨感覺,融會貫通,運用書法線條和獨特皴法構成了筆墨面塊。

融南,則空靈雅秀;入北,然天高地闊、厚重跌宕。張先生以清新、蒼勁、峻拔的形象和深遂的筆墨創下了"張維國水墨山水畫"的藝術新天地。

從藝術史看,中國的山水畫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種,山水畫之美,主要表現在人對自然的感受。從美學上講:"自然者可為上品之上。"梁啟超說:"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唯心所造之境為真美。"

張維國先生在努力的探索和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終于為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劈出了—條新路。張先生的用筆有自己獨到之處,大膽灑脫、渾然自如,既有中國的傳統,但又超越了中國傳統。他以中國水墨獨有的寫意技法和內在神韻,吸取西畫的光影明暗表現手法,獨創了新的水墨山水寫意畫法。

它包含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精神,筆下的秀美山川、幽林圣境、田園風光,恬靜歡快,具有感人的內涵和墨色的張力,使人神往、回味無窮。張維國先生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推進。

張維國先生在潛心創作的閑暇,也曾多次受邀赴香港、德國和美國舉辦個人畫展或講學,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和收藏界的高度評價并被收藏。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生前曾多次為他題詞和撰文;著名畫家劉繼瑛先生為其題詞:"布局完美、筆墨雄強、境界深遂、格調健康、大氣磅礴、淋漓酣暢、古今造化、滿目琳瑯。

"從劉繼瑛先生幾句簡明扼要的評語中,足以看出這位中國書畫界前輩對執著于水墨生涯的張維國先生給予的高度評價和贊揚。筆者和廣大喜愛中國畫的朋友一樣,希望張維國先生在今后的繪畫道路上不斷創作出應時代所需的藝術精品。